健康园地
当前位置: 医院首页 >> 健康园地 >> 正文

健康新概念

2016年09月26日 17:01  点击:[]

健康新概念

•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把健康只归结为生理方面。现在,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而且有复杂的心理活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完整的人。因此, 1948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其公布的章程里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或缺损,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科学的健康含义既包括生理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因为人体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

• 健康的标志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标志:

• 有充分的精力,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

• 态度积极穆,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 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能力强;

• 能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 体重适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 反映敏锐,眼睛明亮;

•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龈颜色正常;

•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 肌肉发达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

从以上对健康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统一体,一个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力都处于完满状态的人,才是真正的健康的人。

• 心身相互影响

事实上,人的生理疾病会导致人的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也同样能导致人的生理疾病。严格地说,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是不能分开的,因为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也寓于健全的心理。

从生理对心理的影响看,例如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其甲状腺分泌旺盛而导致兴奋大于抑制,情绪易冲动。而处在更年期的中老年人由于内分泌系统处在调整过程中,生理节奏发生变化,心里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易产生心慌意乱、烦躁、多疑、爱发脾气等心理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看到,人在患病时行为及情绪的控制力减弱,有的性格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个处于疲劳状态的人也容易生气、急躁和发怒。

从心理对生理的影响看,人的情绪属于人的心理活动现象。过度的情绪变化,尤其强烈持久的负性情绪甚至可引起生理器官的失调或病变。在我国的中医学中,古人就曾总结过“七情过而百病生”的经验。俄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也曾说过:“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绩并,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所以说,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二者的协调统一才是真正的健康。

•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以什么作健康的标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像躯体的生理活动如体温、脉搏、血压、肝功能等那样明显,通过各种检查,把结果综合一下就可以知道。要看心理健康与否,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不过已有许多心理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各种观点。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就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该有四种特征。

• 积极的自我观念;

• 恰当地认同他人;

• 面对和接受现实;

• 主管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此外,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察特尔曼也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 10 条标准:

• 有充分的安全感;

• 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 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 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 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 能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 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 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 能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下面我们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起来,提出有关心理健康的几天指标:

•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此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于是总是统自己过不去;结果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面临的心理危机。

• 接受他人,善于与他人相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能为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既能在与挚友同聚之时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里不健康的人总是脱离集体,与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可以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同时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里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

上一条: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下一条:学习卫生与起居卫生

关闭